首页>>名家主页>>走近名家>>正文
风雨相识四十载 亦师亦友王弘力(图)

  

王弘力漫画像
1958年我进入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小楼”(类似今日挂靠公司式的组织),一心要拜识弘力先生作老师。弘力先生当时是辽美社创作室成员,他的《十五贯》、《梦狼》、《王者》、《劳山道士》、《天仙配》等作品,早已享誉全国,成为连环画爱好者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当时的创作室在辽美社顶层--三楼,一或二人一个房间,我经常去,可总是扑空。时间一长,有些好心人提醒我说:“年轻人刚步入社会,与人交往一定要慎重。”又有人说:“老王没有素描基本功,又不懂色彩,只会画点小人书。”那时的我不谙世道人情,只是觉得很奇怪!

  深秋的一天,辽美社农场的大车运菜回社部,同为小楼作者的姜之中(《甲午海战》、《关汉卿》等作品的作者)指着一个中等身材、平和、微胖穿一件四个兜的旧干部服棉袄,腰扎一条棕色围脖的人,对我说:“看,那就是王弘力!”我当时真有些失望,我想象中的王弘力是一个身材颀长、相貌英俊、风度潇洒的人,可眼前这个人,却矮了一些、胖了一些、敦厚有余,潇洒不足。四十年前对弘力先生的第一印象,此时此刻仍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弘力先生精力过人,是个闲不住的人,在那个年代画点东西,可真难哪!明里暗里有形无形的控制干扰,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场。甚至有人因为嫉妒得发狂,竟想用什么莫明其妙的“异物”下到老王的茶杯中去放“毒”。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还想在艺术上有所追求,这得是一个什么样“虚怀若谷”的人?孙悟空再厉害也逃不过如来佛手心,弘力先生再如何不懈地努力奋斗,焉能与“时代”抗争,一部代表弘力先生艺术顶峰的连环画--《蔡文姬》,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是连环画发展史上的损失,一部金子般沉甸甸的艺术珍品,人们再也没有眼福可以见到了。遗憾!痛心!此情虽历经40年之沧桑,我仍历历在目。

《劳山道士》选页

  《蔡文姬》前后共有三稿,首稿画在辽美社专用连环画稿纸上,在1959年6月天津画报插图专集上与上海程十发先生的《蔡文姬》并列登载。二稿是画于白报纸上,这一部分比较多,我见到时已经纸色发黄。其中几幅刻划左贤王心里矛盾的场面,人物刻划,场景、器物精妙绝伦。刻划蔡文姬则是以景写情,文姬站在草地望着南飞的大雁,旁边是天真的小儿子坐在地上吹喇叭,草丛里残留着汉代的画像砖。弘力先生刻划描写大漠、草原、穹庐、篷帐,把二千年前中亚的游牧民族生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令人叹为观止。听先生讲匈奴人是高鼻深目的高加索人种,与我们蒙古人种是截然不同的。画历史故事必须离不开年代与地域两大特点。

  我八十年代创作《西汉演义》连环画时,去向先生请教,从先生劫后遗下的《蔡文姬》第一稿复印下来几幅。其中曹操与蔡邕交谈,文姬在屏后窥听,为同一情节反复所画的两幅,比较两幅之不同场景、器物,即可窥见先生历史修养之一斑。

  先生曾计划画岳飞传,已经设计出金兀术骑马的形象。据我几十年的经历,到现在还没看到有人能把千年前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考证刻划到如此精微、形象、活灵活现。

  先生之考证功力,见一斑即可推理出全豹,犹如古生物学家之据只齿、片骨而能推论出一只活生生史前生物一般。先生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时为50年代,现在尽人皆知的秦俑尚未出土,而先生以唐宋已知之甲制上推距今已三千多年的商周甲制,验证现代出土文物,仍觉其合情合理。

  著名作家徐怀中五十年代的作品《我们播种爱情》是描写藏汉民族团结的故事。弘力先生提出要与我合作编绘。为此我特意到古旧书店搜寻到此书,历经多年坎坷,此书尚保存在手,当然没画成,保留一个记忆,亦一幸事。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我与弘力先生失去了联系。他全家去了辽西的建平县,我也随家去辽西的锦西县孤竹营子公社古道子大队,这是伯夷、叔齐受封的孤竹国,汉代的孤竹郡旧址。在四周群山包围下,仰望繁星满天的夜空,听着远处的狼嗥,近处的犬吠,心的孤独、寂寞是难以言喻的。真的从此就告别了连环画吗?何年何月能再见到弘力先生呢?

《蔡文姬》选页

  1973年我回到沈阳,先搞出口国画,后来参加“批林批孔”搞黄摊(就是“四人帮”批北京黄永玉、上海陈大羽黑画那次)。接着又搞工艺品。我曾先后两次给弘力先生去信,都未见回音,不知是住址不对,或是别的原因。“四人帮”垮台后,文艺复兴。为了画《林海雪原》,我去黑龙江体验生活,在哈尔滨拜访了王纯信先生(《祖传秘方》、《暴风骤雨》作者),王纯信也很崇拜弘力先生,对弘力先生的不得意,深表同情,我俩曾探讨弘力先生能否到黑龙江去一展所长。后来此事未果,先生给我信中曾有一句:“何处青山不埋骨。”其实先生所需要的只是一小块平静的空间,容许他把自己几十年以超人的智慧所探求、积累的学术成果、书写或绘画出来,如此而已。至此方知先生不给我复信是怕连累我,可见先生虽身处农村却依然环境险恶。

  弘力先生终于回到了沈阳,我迫不及待地去拜访这位阔别十几年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的亦师、亦友的弘力先生。在辽美印刷厂后院,一排油毡纸顶红砖的简易房,先生回沈阳后就住在这里。房间不大,堆堆垛垛都是木箱子和书籍报刊、资料,一台缝纫机摆在炕上,自行车悬挂在山墙上,书箱子上放一块画板就是书餐两用桌。弘力先生仍是那样宽厚、平和、谈吐豪爽,我本无酒量,但这次却超常发挥,心情之故也!

  在以后的时间里,弘力先生又相继创作了《雪山魔笛》、《张骞》、《杨志卖刀》等连环画作品。随着先生的绘画作品日渐减少,美术理论作品日趋增多。《黑白画理》的问世,是先生战略转移一个成功的标志。《中外文学艺术名人肖像(首卷)》直至《古篆释源》这部像耐火砖一般沉厚的学术作品,恰恰是在那不得不搁笔的十几年中孕育而成的。记得有一次,先生长子从国外给先生来信请教篆字,先生在回信中把篆字按古人衣食住行等几大系统进行分类排列指出其中之规律要诀。随意挥洒皆成至文,先生信不虚也。

《杨志卖刀》选页

  弘力先生“翻手为画俯手为文”,槃槃大才。非侪辈可望其项背。语言文字学乃先生之长项。先生曾欲翻译一册图文并茂的英文人体特异功能书籍;我在《辽宁画报》上读过先生译的俄文遨游太空的故事;看见先生在家中阅读阿拉伯文的“毛选”四卷;为辽美社资料室翻译德文资料;蒙、藏、满、朝鲜等少数民族文字亦为先生所精通。以上只是与先生几十年接触中知道的一鳞半爪,对先生之博大精深,只能望洋兴叹耳。先生特别有一手“绝活”是在对中国已绝迹近千年的契丹文有数十年的浸润功夫,其论文深得中外学术界之认同,内蒙古大学校长青格尔太以人大代表之尊亲来沈阳拜望弘力先生。继《古篆释源》之后,先生又在搜集整理、翻译印度古梵文的佛教艺术方面的著作。

  我一直希望先生能编撰出一部中国历代衣、食、住、行史料,图文并茂,理据翔实,而又能总结出其中的发展规律,以自己的理论见解,填补历史的空白。可以搞单项断代,也可以搞上下通史,这在美术界或历史界都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近闻先生身有微疴,急去电话询问,言已痊愈出院,不劳挂念。毕竟是古稀之年的人,还得注意劳逸,留得青山在,大家也多几担柴烧。

文:赵明钧 图:黄强 
 在线浏览
催人泪下秋扇赋
朱光玉 绘
张骞
王弘力 绘
渔童
王弘力 绘
张骞
黄大华 苏正刚 等 绘
雪山魔笛
王弘力 绘
东郭先生和狼
张岳健 绘
 网上书店
定 价 ¥380.00
会员价 ¥295.00
定 价 ¥480.00
会员价 ¥380.00
定 价 ¥39.00
会员价 ¥29.25
定 价 ¥58.00
会员价 ¥45.00
 藏品交流
   青梅 王弘力 8.8品 ¥18.00 成交
   张骞 苏正刚,黄大华 8.2品 ¥10.00 成交
   十五贯 8.5品 ¥7.00 成交
   张骞的故事 钱贵荪 8.5品 ¥15.00 成交
   在老狼洞里 9.5品 ¥25.00 成交
   三探魔鬼湖 王弘力,秋耘 8.2品 ¥20.00 成交
 相关文章
   《十五贯》的人物刻画
   关于《东北连环画精选集》答读者问
   黑土地上的一颗艺术明珠
   辛勤耕耘 勇于开拓
   王者走过梦狼月 说与杨志不用刀
   群星闪烁的年代(图)